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中古到近世的變革

中古到近世的變革
層面
變革內容
社會變動
從部曲到佃戶
中古時期的賤民
主從依附的生產關係
東漢末年
豪門大族已擁有大量奴婢僮僕
魏晉以降
戰亂流離,流民常投靠士族為蔭庇人口,成為部曲、奴客或奴隸
中古的自然經濟
貨幣經濟的倒退
春秋周景王鑄大錢後,貨幣漸流通
漢代,錢幣流通發達
東漢末年,戰亂而致銅產銳減,加上佛教盛行,大量銅料用於鑄銅,錢幣乃幾絕跡
自然經濟發展
莊園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封閉性的社會組織
北魏至唐行租庸調制,以徵收實物、傜役為主
貨幣經濟與佃戶的興起
兩稅法的實施
玄宗開元後
商業興盛與貨幣流通的增加,奠定莊園生產商品化與部曲解放的基礎
安史之亂後
摧毀豪族莊園,戰亂也使均田制紊亂,貨幣租稅制及佃戶制乃出現
德宗
宰相楊炎提出兩稅法,以耕地面積徵地稅,和資產多寡徵戶稅,分夏秋兩季徵納,以繳納錢幣為主,承認土地私有制合法性
影響
賤民漸減少,而土地兼併下,佃戶增加,佃戶有法律保障,與地主關係為租佃關係,毋須負擔莊園內勞役,有人身自由,形成較平等、開放社會
政治變動
門閥沒落與政府權力強化
政府制止門閥勢力
清除門閥部曲
東晉南朝的「土斷」制
將戶口編入所在郡縣,期使課稅公平,整理戶籍,增加政府稅收,兵役來源
北魏的三長制均田制
處理戶籍隱匿問題,增加政府稅收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將部曲家兵成為國家軍隊
打壓門閥參政權
南朝以來
寒人漸獲得士族軍政實權
隋唐
行科舉,廢九品官人法,打壓門閥政治
武后
為進士科加試詩賦,形成文人新貴,唐中葉後,已能與重經學士族勢力相抗衡
君主權力強化
唐太宗
部署官員參議朝政
武后
議政機構由門下省移往中書省,詔令由中書省下達,門下省封駁權喪失
唐中葉後
皇帝重用近臣:翰林學士、宦官、樞密史
北宋
分削相權,宰相由多人並置,軍政歸樞密使,財政歸三司
地方長官由文職京官暫時管理,再以通判監督,地方財賦、死刑案件全交朝廷處理
經濟發達
生產力的提升
經濟重心南移
秦漢
關中財富居全國十分之六,呈現南貧北富現象
東漢末年後
戰亂導致北方生產力衰退,南方漸開發繁榮
唐代
1.江淮產業成為財賦首善之區
2.浙東機杼,耕稼有「衣食半天下」之譽
3.唐末五代時,北方兵連禍結,南方多休養生息
宋代
江淮為全國穀倉,已有「蘇常熟天下足」諺語
運河的開通
1.隋代運河開鑿,代表結束南北分裂,中國統一,經濟重心南移
2.運河連結黃河、長江、淮河水系,南北交通改善
3.水運由於普及,運費低廉且長途、大量;使得以往以絲綢為主的奢侈品陸運商業,轉變為稻米、陶瓷等日用品為主的水運商業
農業發展─綠色革命
1.北宋末,中國已達一億以上人口,提供大量農業勞動力
2.大量開闢梯田、湖田、圩田,耕地面積倍增
3.農具農技的改良:秧馬、翻車、筒車的普遍使用,引進占城早熟抗旱稻,南方也推行稻麥兩熟耕法增加收獲量
手工業進步
1.供應市場需要,獨立經營的家庭手工業普遍
2.城市內官府手工業作坊,以雇役取代番役
3.煤、木風箱的普遍使用,形成火力革命,鋼鐵量大增
4.紡織業珍品有定州的緙絲、單州的薄縑,至唐末五代南方超越北方及四川
5.陶瓷器技巧純熟,唐代南方越窯的青瓷、北方邢窯的白瓷及唐三彩最有名;宋瓷則以江西景德鎮影青瓷最著名
6.印刷業盛行,四川成都、福建建安、浙江杭州為宋代印書中心
市坊制的解體
唐代長安洛陽為便於管理,採用市場分區制度
1.商業區(市)與住宅區(坊)分離
2.商家須由坊門出入,不許面向街道開門
3.實施宵禁,坊門朝開夕閉,商業活動受限
唐末五代市坊制度逐漸解體
1.夜市出現、坊牆限制解除,市外也出現同業聚集的「行」
2.公廨本錢、邸店、飛錢的出現,有利商業與遠程貿易
3.宋代城市量激增,商業種類增加,房門皆朝大街開門
4.宋代以後更出現以工商業機能為主的市鎮
貨幣經濟發展
唐代
貨幣流通大增,政府頒布銅禁政策,憲宗時出現飛錢;安史亂後,地方官吏與商人結合,更助長商業繁榮
宋代
錢幣需求量大增,而出現紙幣
北宋真宗
四川富戶共同印造「交子」,在四川流通
北宋仁宗
政府在成都設立「交子務」,禁止私人發行
北宋徽宗
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範圍
南宋
東南各路發行會子,由於政府貪奢,乃大量印行造成通貨膨脹
海外貿易盛行
唐代
陸運
有驛站,連接與中亞以西的絲路貿易,長安則外商雲集
海運
八世紀下半葉,已發展廣州經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到波斯灣紅海的貿易,廣州並設有市舶司,管理蕃船及關稅
宋代
1.北宋航海技術進步,已知利用指南針,海外貿易發達
2.南宋造船業進步,廣州製造的「廣舶」號稱天下第一;政府也鼓勵外商貿易,以解決財政問題,泉州成為最大外貿港
思想的新局面
佛、道與理學
佛教的鼎盛
統一帝國的出現
將在魏晉南北朝不安環境,南北分途發展的佛教,將以匯合,且宗派大盛
帝王的提倡
1.隋文帝生長於尼姑庵,與僧侶往來密切,廣建佛寺
2.唐太宗:贊助推崇玄奘的譯經,且頒行全國
譯經的開展
1.太宗:玄奘西行印度求法,且紀錄印度、西域歷史地理,著<<大唐西域記>>
2.高宗:義淨經海路到印度求法,也著有<<大唐西域全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並帶動譯經研究風氣,到安史之亂,禪宗興起始衰
宗派的林立
1.舊有的為:淨土、成實及三論宗;新興的為:法相、天台、華嚴、俱舍、律、禪宗
2.成實、俱舍為小乘,餘為大乘,前期以「教下三家」天台、華嚴、法相為盛,後期以淨土、禪宗為盛
佛教中國化
1.以天台、華嚴、禪宗為代表
2.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簡易直捷,接近日常生活,晚唐一支獨秀
排佛的言行
經濟因素
1.寺院有免稅免役特權,市井小民常以出家做為逃稅避役手段,富貴人家則捨產以逃脫,導致寺產大增,國家社會蒙受損失
2.在安史亂後,國家財政短絀,及道教煽動下,唐武宗下詔滅佛,打擊佛教
文化因素
1.韓愈提出儒家道統,以華夷之辨,排斥佛教
2.李翱作「復性書」,本於大學、中庸,主張去除情欲昏蔽,恢復本性
3.對理學興起,有啟發先驅的貢獻
道教的發展
唐宋朝廷的尊崇
1.李唐皇室認老子為宗祖,唐高祖建太和宮,以祭祀老子
2.唐高宗奉老子為「太上玄天皇帝」,詔令百官研讀道德經
3.唐玄宗設崇玄館,為道德經作注,與儒經並列為「明經」科試本,有列為國學與儒學相抗之意
4.宋真宗下令整理道教典籍,在皇宮營建宮觀,帶動信仰風潮
宋代以後發展
正一道與全真道為最重要的流派
正一道
1.上溯至東漢末的張陵,且使眾徒居江西信州龍武山,以天師為宗主
2.宋真宗曾接見第二十四代天師,賜「真靜先生」,為朝廷賜號之始
3.元成宗賜第三十八代天師為「正一教主」,標誌正一道的成立
4.正一道徒不住宮觀,有家室可飲酒食肉,為人祈福以符籙消災、醮禱,稱在家道士
全真道
1.創立於金朝道士王重陽,以三教合一為中心,教人讀孝經、心經、清靜經,重視清心寡欲,為修道根本
2.弟子丘處機,曾應成吉思汗之邀,北遊論道,使全真道大為擴展,之後免除全真道士差役,讀書人大受庇護
3.道徒常居宮觀清修,素食不婚,為出家道士
近世以來的三教合流趨勢
1.隋以來:已有學者兼儒、佛、道三家的治世方式
2.武則天時,奉宸府編三教珠英,集三家精華
3.儒者也與佛僧交往,如韓愈、柳宗元、白居易
4.李翱曾問道於藥山禪師,思相上「援佛入儒」
 1)鄙視漢儒章句之學,注重修齊治平之道
 2)由人生觀探究到宇宙觀,成為重天人之際之學,同而連繫到道教太極陰陽之說
 3)影響宋代理學發展
少數民族統治
遼、西夏、金、元王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