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庚午秋,法因爭立西班牙王子一事,與普構兵。普先興師伐之,懸軍深入,所向皆捷;法王兵敗於師丹,遂降普軍。進圍其都城一百四十一曰,糧絕援窮,法人不得已願如約議和。同治十年辛未春,盟成,釋兵弭怨,計兩國相持七月。法坐是地削國,蹙幾於一蹶不振;而普愈稱雄於歐土。
余摭拾其前後戰事,彙為一書,凡十有四卷,大抵取資於日報者十之三,為張君芝軒口譯者十之四、五,網羅搜采得自他處者十之二、三,既成將付剞,劂而為述其大畧。
曰:嗚呼,余之志普法戰事,豈獨志普法哉!歐洲全局之樞機總括於此矣。普強法弱,此歐洲變局之所由來也。普中歐洲而立國,西有法而東有俄,皆強鄰也。曩者為法所制,幾於一步不可復。西日耳曼,南北列邦,勢渙而不聚;雖推墺盟主,亦僅擁虛名而已。以春秋列國之大勢例之,歐洲普僅等宋衛焉耳,英法俄墺則晉楚齊秦也。近十餘年間,普國勢日尊,伐嗹伐墺,坐成強大;而法方晏然於其際,猶復自恃強雄盛,輕啟釁端,此法之所以幾覆也。昔普興而墺衰,論者遂以普法英俄為四大;今普強而法弱,論者乃舉英普俄為一雄。
然而法國之興衰強弱,實為歐洲變局一大開鍵,何則?以地當衝要也。若英雖雄強,其地僻懸海外,無繫於大局;故以法輔英則英益強,以英輔法則法不蹶。昔之英法常相攻,以其時歐洲諸國勢均力敵,皆不足以制英法也。今之英法常相合,以俄驟興於東方以制土強,普堀起於西境以制墺強,皆足與英法抗衡而為難。以英法普俄四者並峙,可以維持歐洲互相牽制以幸無事。四者之中弱一个焉,則必不能成鼎足之勢。
事變之來所必然也。果爾俄以改黑海之盟告英,普以售法火器之舉責英,是普俄相合以難英也;其難英者,蓋承法之敝而起者也。英雖不隨法之強弱為盛衰,而一旦有事於歐洲,必不得逞,以其勢孤也。黑海更盟,俄人僅以一紙書抵十萬甲兵,英國拱手聽命,莫梗一詞;舉前日勞師糜餉之功,棄之於一日,英甯不自惜哉!誠以環顧諸邦,皆無能與俄為役者也。
故在今日欲維持歐洲之大局,莫如普與英合,則足以制俄。而勢力既均,歐洲諸小國可無蠶食之虞;土耳其之為歐洲諸國屏障者,可以白固藩籬,必不至為俄所撤;如是則歐洲之局可不變。然而必不能也,普俄交歡方密,英勢愈孤,斷難以一雄而當兩大。他日者俄為東帝,普為西帝,或將並雄於歐土,然果其長並雄乎?是則普之利也。
夫國家興廢何常之有?當其戰勝攻取之時,赫赫勳威莫不震懾;而舉事一不當,弱之者已至矣。法國天下莫強焉,其疆宇之廣斥,人民之眾庶,財物之富饒,兵力之猛鷙,器械之情利,防守之嚴固,歐洲中幾無與埒;乃與普一戰,而蹶敗不旋踵;未浹三旬,王禽師熸幾比於摧枯拉朽,其故何哉?由法之作不順而施不恕也,法在歐洲恃桀驁肆并吞,以陰狠濟其雄猜,以窺矙行其貪毒,兼土拓疆未厭谿壑。諸國幾視之若無道虎狼秦。故其敗於普也,幸之者多,惜之者少。雖以英唇齒之邦,婚媾之國,亦不敢為之援顧。
普雖勝法,而所以為持盈而保泰之道者,不可不講,毋曰法後日之不能報普也。法之力獨,獨則易集,普之力分,分則易渙。普籍眾邦之勢始成其強,一旦內搆興而外侮作,削弱之機可以立見。夫以一國敵眾邦則不足,以一國敵普則有餘。使當日普無南北日耳曼之助,普法二國比權量力,則勝負之數未可知耳。是則普安得以勝法,為矜哉?當今之時,處今之勢,普當持歐洲不變之局,與諸國相安於無事,然後可以長握其權,恒蒙其益。其道當奈何?曰:收墺以為輔,合英以自固。進可以拒敵退,可以保邦聯,弱小以制強大,均勢力以靖兵戎,無創遠交近攻之謀,無貪拓土開疆之利。尤要者則在親俄防俄,而勿使之東如是,歐洲可以長享太平,而普亦恒得有其強矣。
至於合俄而拒英,是俄之利非普之利也。普俄合而英孤,歐洲諸小國其危矣!英既不能敵普俄,則勢必退處三島仍其初,服歐洲并兼割據之事,不與聞可也。於其國本固無傷也。歐洲諸小國其幸存者,既皆北面稱藩於普俄。此時普俄四顧無虞,無所事於用兵。而於是普之忌惟俄,俄之忌惟普;普不取俄,則俄取普,斷無中立者也。兩俄相角必有一蹶;以地勢論之,俄能并普普不能并俄,何則?俄大而普小也。由是羅馬之盛將復見矣。普果何所利,而合俄哉!但知目前而昧於日後,此明者智者之所不為。以普王之仁武不殺,普王子之用兵如神,普首相之盧無不燭,普軍師之算無所遺,而所料顧不及此,墜乎俄之術中而不悟,至甘為其所用,斷不然矣。
顧我所尤深感者,不在國運而在天心也。普法啟釁之始,不自其先,不自其後,而適在去歲之秋。蓋天不欲法以私忿毒天下也。法蹶普興而俄得志,豈英之福哉!天其或者特創歐洲之變局,而使此後多事未可知也?或但弱法強普,使諸國援以為鑒,此後竟無所事,亦未可知也。
善體天心者,無虞鄰國之難。而益勵其修奮武衛、振邊防、習戰守、練水攻、造體施、精藝術,師長技明外情;先自立於無間之地,而後敵乃不得伺間以乘我,此之謂。折衝於無形而戰勝於不兵。
若普法今曰之戰,雖為歐洲之變局,而亦庶幾普法之轉機。善覘國運者,毋以勝為吉,毋以敗為凶;盛即衰之始,弱即強之漸。勾踐臥薪嘗膽卒以沼吳,燕昭禮士求賢卒以覆齊。法於此時正當撥亂求治,勵精蓄銳,先盡其在我,而後可以得當一洒其恥。故普毋狃乎勝有所恃,則驕心乘之矣。法毋惕乎敗有所阻,則怠心中之矣。驕則必覆,怠則不興,此非所以乘國運而挽天心也。想普法必能知,所以自警矣。因序《普法戰記》,而縱論之如此,蓋為後日之普法望也。
同治十年歲次辛未六月二十二曰吳郡王韜序於香海
【作者簡介】
王韜,1828年-1897年,字紫詮、蘭卿,號仲弢(ㄊㄠ,同「韜」)、弢園老民,是著名的中國學者,蘇州人,一生兼具學者、報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多重身份。他積極提倡中西文化的交流和開闊國人的文化視野。1862年,他涉嫌上書太平軍將領,被清政府下令緝拿,被迫逃往香港。其「長毛狀元」的雅號由來自此。
王韜一生的思想與事業,可以說從寓居受近代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香港開始。
在港寓居的20年裡,他有機會請前往英、法等國的實地考察,這些國家和香港的社會面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改良主義思想的產生。王韜為晚清跨出國門的旅者先驅。其歐洲之行,是中國文化知識菁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對歐洲的實地考察,也為西方世界傳遞了更真實的中國形象。
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此後十年間,他在該報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宣傳政治改良的主張。他主張中國應從人事、軍事、教育和法律等方面對封建制度進行變革。他鼓吹發展工商業,提倡開採鐵、煤、五金礦產,發展機器紡織業,興築鐵路,主張「令民間自立公司」,發展輪船運輸業。在政治制度方面,王韜則推崇「君民共主」,即君主立憲制度。除此之外,他更協助理雅各(Legge)完成《五經》的翻譯,又為多位傳教士潤色《聖經》的中譯本。
在港期間,王韜編譯《法國志略》、《普法戰紀》。那時,日本明治天皇踐位僅十多年,致力維新,王韜的著作傳到日本,得到很大的反應。清廷的重臣李鴻章,也對《普法戰紀》甚為重視。
王韜在《循環日報》變法維新的政論,受日本維新派重視。1879年,王韜應日本政界名人之邀,東渡考察四個月,遍訪京都及各大城市。他依例寫了《扶桑記遊》。日本學者岡千仞在跋王韜《扶桑遊記》中稱:「《普法戰紀》傳於我邦,讀之者始知有紫詮王先生,(先生)以卓識偉論,鼓舞一世風庳,實為當時偉人也。」
王韜在東西兩洋的聲望,引致李鴻章不得不重視。到這時候,他才承認前所迫害的人,是「不世英才,胸羅萬有」,希望羅為己用;主張實用的張之洞等,也受他的影響。後來主張保皇立憲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師法他「民君共主」的理論,幾乎都是他的私淑弟子;革命建立民國的孫中山,也是獲得弢園先生的啟迪。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傅相,途經上海,經查理宋引介,請王韜修改原稿。這樣,中國近代的三大政治思想流系,同源於王韜;而他助理雅各翻譯的中文典籍,更成為西人從事研究漢學不可或缺的書。
林語堂稱他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他是近代中國第一位政論家、傳播士--弢園先生王韜。
【文章賞欣】
《普法戰紀》最早由中國人編譯的歐洲戰爭史在19世紀中國出版的外國歷史著作,大部分是由外國傳教士編譯的,而且這些史學著作多以綜合性的通史為主,但《普法戰紀》是一個重要的例外,這是一部區域性的專史--一部歐洲戰爭史。該書的編譯者王韜也是晚清早期在西學翻譯中作出特殊貢獻的少數幾個中國人之一。
1870年,以研究世界史地來探討改良中國政體的著名思想家王韜。從歐洲回到香港後即撰成《法國志略》。同年八月,他根據南海人張宗良(芝軒)據英文口譯的資料,參考何玉群、梅自仙等的譯述潤色,以及陳藹廷在《華字日報》上刊載的有關「搜羅富有」的歐洲列國的譯文和各種日報所載資料,開始了《普法戰紀》一書的編譯工作,次年六月「薈萃貫串,次第前後,削偽去冗,甄繁錄要」,按時間先後,彙編成書。曾以抄本的形式在學界流傳,頗受好評。1873年七月.由中華印務局活字版排印,共14卷。後又重版,增補6卷。
《普法戰紀》詳細地介紹了普魯士帝國與法國之間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議和與善後事宜。指出1870年的普法戰爭是19世紀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戰爭,「歐洲全局之樞機總括於此矣。普強法弱,此歐洲變局之所由來也」。為了讓中國讀者對普法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該書採用的是寓紀傳體於編年體之中的寫法,不拘形式,因事命篇,以避免「神龍見首不見尾」之弊,不惜篇幅詳細介紹了法國七月王朝的政府首腦發孚(今譯法夫爾)、爹亞(今譯梯也爾)、普魯士首相俾思麥(今譯俾斯麥)、普魯士參謀總長毛奇等「矯矯不群者」的事蹟。記錄了歐洲政治制度及其實施情況,各國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最新軍事和戰術的運用,飛天球、空中攝影、軍用地圖、電報鐵路等等,風土人情也點綴於敘事過程之中,寫得栩栩如生。王韜對普法戰爭時的歐洲形勢作了介紹和估量的同時,著重分析了法敗普勝的原因,首先指出了人才是決定戰爭勝敗、國家興亡的關鍵,「有國家者得人則興,失人則亡;得人則弱可以為強,小可以為大。」普魯士的國土還不及粵東二三省來得大,人口也談不上繁盛,但由於普魯士政府能夠得人用人,終於轉弱為強,成為歐洲的霸主。其次,他強調了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書中對普魯士採用「發火極迅而絕少渣滓」的新式火藥,360度旋轉「可納彈三十七枚」的「墨迭而魯士炮」、「騰氣載人」的「偵察飛球」、「一觸即發」的新式槍支,乃至描繪精確的軍用地圖都有詳細的介紹。他認為不打無準備之戰,只有在人力、武器方面有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法之所以蹶。普之所以興者,無他,在有備與無備而已」。第三,他認為的精良固然重要,但交戰雙方不僅僅是裝備的角力,也是兩國制度優劣、民心向背的一個反映。普魯士「議會君主制」(即君主立憲制)要比當時的法國君主專制來得優越。並詳細地區分了「君為主」、「民為主」”和「君民共為主」這三類政體。顯然,王韜的這些史論是有的放矢的,他希望中國讀者讀了這本歐洲戰爭史能夠對中國的政治變革有一種全新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是中國人編譯的歷史著作中首次記錄和分析了巴黎公社起義的史實,在卷六中描述了1870年10月31日巴黎工人和一部分國民軍推翻國防政府的起義,卷十二記述了巴黎公社的偉大鬥爭和梯也爾對公社的鎮壓。王韜最後評價道:「法京亂黨自始事以迄卒事,被戮於官軍者數十萬,婦女、童稚皆不得免。」他認為巴黎公社起義的原因就是「自主」二宇。雖然,王韜在該書中有關巴黎公社的記述和分析,反映出當時中國士大夫對於巴黎無產階級鬥爭的理解。《普法戰紀》還第一次譯出了著名的《馬賽曲》,題名《麥須兒詩》,共譯出了四段,其中第一段的譯文是:「法國榮光自民著,愛舉義旗宏建樹。母號妻啼家不完,淚盡詞窮何處訴?籲王虐政猛於虎,鳥合爪牙廣招募。豈能複睹太平年,四出搜羅囚奸蠢。奮勇興師一世豪,報仇寶劍巳離鞘。進兵須結同心誓,不勝捐軀義並高!」這不僅是中國人第一次譯出的《馬賽曲》,也是中國人譯出法文詩歌最早的一首。
王韜在《弢園老民自傳》中對《普法戰紀》的成書非常自負,認為在「雖僅載兩國之事,而他國之合眾締交,情偽變幻,無不畢具,山川地理,民俗風氣,政治制度,亦無不備,於是談泰西掌故者,可以此為鑒」。該書最初是以「抄本流傳,南北殆遍”,出版後士大夫更是爭相傳讀,耳目為之一新。當時的洋務官僚、維新派人士都十分重視此書,曾國藩稱王韜為「未易之才」.李鴻章認為他「識議宏遠」,是一「佳士」。而丁日昌更是稱讚王韜「具有史筆,能兼才、識、學三長」。陳桂士在《普法戰紀》的序中指出「當今名公偉人皆譽之不容口。則是書之足傳於後也」。縷謦仙史(即蔡爾康)在給王韜的另一本劄記《甕牖余談》所作的序中稱「《普法戰紀》之作,其兵機之利鈍、器械之優拙、疆域之險要,了然如指諸掌,談西國形勢者,無不奉為圭臬也」。二十年後.粱啟超在《西學書目表》中列入此書,廣為推薦,在《讀西學書法》中把此書作為「皆足觀」的紀事本末體外國史,列為學習西學的必讀書之一。
【背景資料】
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一比較表
統一前
|
|
日耳曼
|
義大利
|
小邦林立
|
中古時期,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教宗的政教衝突,造成日耳曼和義大利的分裂,小邦林立。
|
||
拿破崙占領期間
|
1、大幅減少小邦數目
2、激勵兩地民族主義的情緒
|
||
最大障礙
|
奧國、法國
|
||
領導國
|
普魯士
|
薩丁尼亞
|
|
統一基礎
|
1、
強大的陸軍
2、 領導北方各邦成立「關稅同盟」,奠定經濟統一的基礎。
|
1、義大利境內唯一本土王室統一的王國
2、實施憲政
|
|
名相
|
俾斯麥(「鐵血宰相」)
|
加富爾
|
|
統一過程
|
籌畫
|
1、對內:富國強兵
2、對外:排除奧、法勢力
|
|
三次戰爭
|
1、
普丹戰爭
2、
普奧戰爭
3、
普法戰爭
|
1、
薩奧戰爭
2、
普奧戰爭
3、 普法戰爭
|
|
普法戰爭完成統一
|
1871年普魯士國王於法國凡爾賽宮加冕,德意志帝國成立
|
1870年利用普法戰爭,進軍羅馬,完成統一
|
1. 1870年,普魯士(Prussia)首相俾斯麥 (Bismarck) 發動普法戰爭,藉此擴張普魯士的國力。
2.普軍在戰爭中擊敗法軍,並佔領法國的首都巴黎,普魯士王威廉一世 (William I) 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3.普法戰爭後,歐洲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 --- 德國。
4.為了打擊法國的國力,俾斯麥強迫法國簽署苛刻的和約,要求割讓阿爾薩斯及洛林二地和付出鉅額的戰爭賠款給德國。
【延伸閱讀】
一、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春閏二月甲子, 余遊巴黎蠟人館。見所製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髮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於館。或立或臥,或坐或俯,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余亟(極)歎其技之奇妙。
譯者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何)馳往油畫院, 一觀普法交戰圖乎?(西元1870年,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其院為一大圓室,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 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林,森然布列, 兩軍人馬雜遝(ㄗㄚˊ ㄊㄚˋ; 紛亂):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燃炮者,搴( 舉,手持)大旗者,挽炮車者,絡繹相屬。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進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 則斷壁危樓,或黔(黑)其廬, 或赭(紅)其垣;而軍士之折臂斷足, 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雲霞掩映;俯視地, 則綠草如茵,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捫之, 始知其為壁也,畫也,皆幻也。
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 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 而其事信而有征(證據)。然者此畫果真邪, 幻邪?幻者而同於真邪?真者而同於幻邪?斯二者蓋皆有之。
--------------------------------------------------------------------------------------------------------------
作者簡介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 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外交家。同治年間曾任曾國藩幕僚;光緒年間成為李鴻章的幕僚, 辦理外交事務。光緒15年(1889年)以左副都禦史出使英、法、比、意四國,致力介紹西方科技政俗, 主張變法維新。歸國後升任右副都御史,不久病故,終年57歲。當時,正值國家多難之秋,甲午中日戰爭已經開始打響,正需人才的時候卻驟失一位棟樑之材,不禁使許多憂國憂民之士十分傷感。
有子薛南溟,孫薛觀瀾(薛匯東)。薛觀瀾是袁世凱的女婿。
賞欣重點
《觀巴黎油畫記》是清人薛福成出使西歐,參觀巴黎油畫院,觀看法國名畫《普法交戰圖》的有感之作。
作者在文章開始時特意標出的參觀時間,是『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即公元1890年陰曆的後二月,上距鴉片戰爭已過去了五十個年頭。在這五十年中,帝國主義對中國多次發動侵略戰爭,而腐朽無能的清王朝每次都以割地求和而告終。普法戰爭中,法國吃了敗仗,能『自繪敗狀』用以激勵國人不忘國恥,求得報仇雪恥;而清王朝卻在慘敗面前,不思振作,苟安度日。面對這種形勢,作者觀賞油畫【普法交戰圖】,對清政府的無能的憤懣和不平自然生發,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全文形象地描繪了巴黎蠟人館和巴黎油畫院這兩座風格各異的藝術寶庫,介紹了名畫《普法交戰圖》的生動畫境、高明畫技、藝術魅力、深刻寓意和感人的力量,讚頌了「好勝」的法國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的精神,以寄寓作者的政治見解:譴責當時腐敗的「大清帝國」屢戰屢敗、屈服於列強的軟弱無能,暗示國人也迫切需要有這種自我反省、發奮圖強的精神,啟示同胞們應從深重的國難中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圖報負,雪國恥。因此,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看,本文的思想性強,立意高遠。
全文雖只有四百來字,卻能熔記敘、描寫、議論於一爐,既寫得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又主次分明,層次清楚,令人不由得發出由衷的讚歎:《普法交戰圖》是油畫中的傑作,《觀巴黎油畫記》則是畫記中的佳篇!
二、蘇雪林《棘心》第十六章「法京遊覽與歸國」
既到巴黎,巴黎的名勝,也不可不略為遊覽,兩三天後,醒秋不再將她的光陰耗費於聖堂裡了。
她獨自由里昂到巴黎並無遊伴,只帶著一本巴黎遊覽指南,在街上亂撞。迷了路的時候,路旁的警察便是她的指導人。巴黎的巡警雖都巨靈似的雄壯可畏,性情卻很溫和,而且都受過嚴格的訓練,懂得幾國的方言,指導人的時候,和顏悅色,一點不露厭煩的神氣。有時為指示一個地方,往往打開衣囊裡揣帶的地圖,查閱至一刻鐘之久,或陪伴客人,接連轉幾道街,決不像上海警察,逢著人問路的時候,指東畫西,隨口亂答,耽誤你的要務。
醒秋為在巴黎不能久留之故,所以遊覽的方法,也講求得極其經濟。她照遊覽指南所示,將巴黎分為八區,每天游一區。按圖索驥地逐一拜訪那區內的名勝,一天之間,可以經歷八九處地方。雖然走馬看花,不能詳細領略那些名勝的好處,但巴黎的盛況,她終算得其大概了。
(略)
後來她又游到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和凡爾賽離宮去了。那兩所離宮,都是法國全盛時代的建築,其樓閣之壯麗,陳設之宏富、銅像之莊嚴、噴泉之奇幻、園林之幽茜、徑路之曲折,雖中國的三都、兩京、阿房之賦,迷樓之記,恐也不足形容盡致。康有為曾說世界宮殿建築之美,以中國為最。醒秋在北京讀書時,也曾游過太和、文華、武英三殿,從前極震驚於它們工程的浩大,以康有為的話為可信,但自從見了法國路易十四遺殿之後,對於南海的話,便不免要提出抗議。為什麼呢?中國的宮殿,注重對稱之美,原有它的特色,但不知藝術的優美,已於無形間犧牲於單調的莊嚴中了。而且那翼然的殿角,屹立的牌樓,不調和的丹甍黃瓦,只不過表出帝王的殘暴和淫威,以及強力憑陵兆民所養成的尊貴。它只能使我們震驚於它建築形式的宏壯,只能使我們感到沉重的帝制氣壓,卻引不起我們光明愉快的藝術快感來。西洋宮殿,莊嚴亦自莊嚴,但另有一種藹然可親之致,這或者因為西洋的君主,原不像我們東方帝王把自己巍巍乎尊得像帝天一般,所以他們住所的表現,也呈出一種不同的氣派來吧。
在離宮裡,醒秋記得最清楚的是路易十六皇后的一張御榻,錦幄金鉤,窮極奢麗,看了可以想見她那時生活的一斑。這位風流放誕的皇后,是巴崩朝的禍水,是法蘭西大革命的導火線,是路易十六斷頭亡國的原因。歷史上說她秉性輕浮,好弄權變,玩路易十六於股掌之上,常呼他為「可憐人。」相傳她有一次蒙了假面跑到公共劇場跳舞,被人識破,從此佻達之名大著。當時宮庭的奢華,出於人思議之表,別的不說,皇后每星期要御珠履四雙,侍女售燼餘的燭頭,每年可得一百二十五萬佛郎的收入,也算駭人聽聞了。唐明皇時宮女數萬,日進煙螺六石為畫眉之用,宮庭豪侈軼事,中外真足媲美。
那時法國財政困難,饑饉屢至,貧民困苦萬狀,而宮庭仍濫費無度。雖以著名理財大家透爾戈(Turgot)為財政大臣,也弄得束手無策。加以其他種種原因,終於激成法國的大革命。路易十六被弒之後,皇后也被捕下獄。巴黎蠟人院有皇后在獄時的蠟像,小室一間,方僅尋丈,圍以鐵柵,室中一榻外無他物。皇后作女尼裝束,立於小榻前祈禱。柵外兩個紅衫兵士看守著她,附耳門上,作竊聽之狀。其景況極為淒涼。要是先看了威傑勞倍倫(Vigec-Lebrun)夫人替皇后盛時繪畫的油畫像(現在凡爾賽離宮),再看蠟人院裡的寫真,誰能相信她是一個人呢。
還有楓丹白露宮裡奧公主(拿破侖第一的皇后)的浴盆,本來是路易十六皇后的,拿氏娶奧公主後便將它搬到這裡來。醒秋看了不禁聯想華清賜浴的故事,「溫泉水滑洗凝脂」,她念著這句詩,在浴盆旁徘徊良久。又聯想到康南海先生在這裡參觀時所作的有關拿破侖帝后的詩句,什麼「萬馬奔騰叱吒去,記茲隱幾決長征」,又什麼「尚想桃華奧公主,百花舞鳳隱英雄,」覺得英雄美人的故事,果然易於動人。再者她幼時在小學裡讀書,曾讀過薛福成巴黎觀油畫記,心裡很羨慕。到巴黎後到處打聽油畫院,竟沒有人知道。到楓丹白露離宮,看了壁畫,恰是普法戰爭的故事,才知薛氏所見者就是這個東西。其實那些戰爭畫雖出名畫家之手,但比之魯渥爾所藏各種名貴絕倫的圖畫,究竟比不上。薛福成游法時,魯渥爾想也到過,他對於魯渥爾所藏的不知讚美,卻把那些頗帶俗氣的戰爭畫,極力形容一番,可見他審美的眼光,不大高明。
(略)
可恨我們中國人腦筋過於簡單,過於拘泥於實現的生活,對於這種優美的藝術情感,不大瞭解,動不動要搬些什麼弗洛德的學說來解釋一回,醜化了美的人生,損壞了美妙的詩趣,真真煞風景! 醒秋決定自己前途之後,潮沸般的心緒,略為平靜。她在巴黎遊覽了幾天,回里昂一行,又到瑞士打了一轉。因為懸掛著母親,湖光山色,無心賞覽,只去了兩天便趕回里昂,收拾行李。船票已由中法學院代購,辦了護照等手續,動身之日,和中法朋友鄭重分手,趁火車赴馬賽上船。
白朗那晚送她於車站,含著眼淚,叮囑她途中保重,又教她無論如何,不可忘記了宗教的信仰,醒秋唯唯聽命。白朗又送了她十幾本宗教書籍,使她途中得以消遣。又囑她回國之後,時時溫習法文,和她勤通魚雁,不要將幾年辛苦換來的東西付之遺忘。醒秋也答應了。
初夏的傍晚,馬賽碼頭有一隻大船出口。船上許多人向岸上送行的親朋,頻揮手巾,以示惜別之意。三層樓鐵欄之畔,立著一個中國女青年,那就是醒秋。她眼睛也望著岸上,雖然沒有一個送別的人,但她也有無限惜別的情意,留給她羈留三載有半的法蘭西。
她立於欄旁,以她心靈的手,向馬賽揮著,默默地祝禱道:
「別了,法蘭西!你是我第二故鄉,三年作客的可愛地。我的腳跡雖然也曾到過別的地方,但居留里昂最久,所以里昂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聖蒂愛納的古堡中,金頭公園的湖畔,虹河的橋上,福衛爾大教堂裡:一花、一草、一瓦、一石、一片晴波、一天夕照,都有我鄉思的顫動,初戀的迷醉,哭兄憶母的淚痕的漬染,傷春情緒的縈繞,虔誠祈禱的遺音……你雖然曾給我許多眼淚洗面的歲月,也給我許多永不能忘的歡樂。我有時懊悔來你這裡,空拋擲了三載韶光,換得一腔悲痛回去,但我也在你這裡得了無數人生的經驗,所得也未常不償所失。別了,可愛的法蘭西,今生今世,我或者不能再看見你,但我將永遠寶貴著你所給我的記憶,我的夢魂或者還會飛渡大西洋,和你時時相見。」初夏的傍晚,馬賽碼頭有一隻大船出口。船上許多人向岸上送行的親朋,頻揮手巾,以示惜別之意。三層樓鐵欄之畔,立著一個中國女青年,那就是醒秋。她眼睛也望著岸上,雖然沒有一個送別的人,但她也有無限惜別的情意,留給她羈留三載有半的法蘭西。
她立於欄旁,以她心靈的手,向馬賽揮著,默默地祝禱道:
(略)
--------------------------------------------------------------------------------------------------------------
作者簡介蘇雪林,1897年-1999年,本名蘇小梅,1919年秋天,將「小」字省去,改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等。生於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乃北宋文豪蘇轍之後。天主教徒,聖名瑪利亞。
五四運動時期,以散文《綠天》與小說《棘心》轟動一時。1921年前往法國留學,先進入里昂中法學院,後又進入里昂國立藝術學院,1925年以母病輟學歸來。
1949年到香港真理學會工作。翌年赴巴黎研究神話。1952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大學、台南成功大學教授,1973年退休。退休後,定居成功大學宿舍。1991年4月10日傍晚,獲頒大學成功建校以來第一張榮譽教授證書。1999年4月21日下午3時53分,病逝於成大醫院,享年一百零二歲。同年8月,歸葬安徽黃山母親墳旁。
她的著作頗豐,其中有小說散文集《綠天》,歷史小說集《蟬蛻集》,自傳體長篇小說《棘心》,散文集《屠龍集》,散文評論集《蠹魚生活》、《青鳥集》,歷史傳記《南明忠烈傳》,回憶錄《文壇話舊》、《我的生活》、《我與魯迅》,戲劇集《鳩羅那的眼睛》,專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中國文學史》,古典文學論著《唐詩概論》,論文集《蠹魚集》,以及《蘇綠漪佳作選》、《蘇雪林選集》等,另有一些譯作。蘇雪林的創作常寫個人生活經歷,筆致秀麗暢達,不乏女性作家溫婉、幽麗的氣質。
《棘心》所敘述的,是五四新女性杜醒秋赴法留學,,歷經愛情、宗教等西方思潮洗禮後,,最終如母所願返國與未婚夫完婚的故事。《棘心》書名出自《詩經·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作者稱:「我以我的血和淚,刻骨的疚心,永久的哀慕,寫成這本書,紀念我最愛的母親。」《棘心》一書可說是作者自傳體長篇小說。
普法戰爭中的法國騎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