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藻《物理小識》序、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
于藻《物理小識》序
毎嘆。牝馬之貞、豚魚之信、『繋辭』觸類、何若是其精。「涿壺象楡」「蟈氏牡蘜」之類、《周禮》載職、何若是其悉歟。《月令》分候、治曆定律、《蘭臺》性命、手握天地、古聖人體道而備物致用、巨細一致者也。伏羲合俯仰遠近而通神明、類萬物。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謂之「生知」。殆生而知好學者乎。余見愚者大師、具一切智、中和統御、華嚴五地、其茶飯也。《物理小識》一巻、原附《通雅》之末、蓋是大師三十年前居業遊學之餘、有聞隨録、以待旁徴積考者也。先君子于秦淮盤桓、早服其淹洽、超人數等矣。老吸西江而乘雲以遊、又烏測其所至乎哉。《通雅》四十巻已行、而《小識》十二巻尚在子宣手。《通雅》以通稱、謂免古今之聚訟、而《小識》以紀物用、核其實際。誠案頭不可少者。子宣獨于物理有深入處、醉心此書。因田伯・位伯・素北所編而重抄之。余故捐俸爲倡、公諸斯世。天道律曆之符、山澥五行之蘊、禮樂制作之矩、人間日用之宜、因物付物、得此條理、羣疑立決。享其不欺、豈不快哉。余故捐俸爲倡、公諸斯世矣。今重訂而梓之、以廣其傳。康煕甲辰、宛平于藻、題于廬陵署中之春音堂。
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
盈天地間皆物也。1 人受其中以生。2 生寓于身、身寓于世。所見所用、無非事也。3 事一物也。聖人制器利用4 以安其生、因表理以治其心。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一物也。通觀天地、天地一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轉以可知者攝之、以費知隠5 。重玄一實、是物物神神之深幾也。寂感6 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7 。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8 、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9 、徴其好惡10、推其常變、是曰「質測」。質測即藏通幾者也。有竟掃質測而冒舉通幾、以顯其宥密11之神者、其流遺物。誰是合外内12貫一多13而神明14者乎。萬曆年間15、遠西學入、詳于質測而拙于言通幾。然智士16推之、彼之質測、猶未備也。儒者守宰理17而已。聖人通神明、類萬物18、藏之于『易』、呼吸圖策、端幾至精、曆律醫占、皆可引觸19、學者幾能研極20之乎。智何人斯、敢曰「通知」20。顧自小而好此。因虚舟師物理所、隨聞隨決、隨時録之、以俟後日之會通云耳。且曰「自娯」。歳在昭昜汁洽22、日至箕三23。浮山愚者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學者之注釋】
1.盈天地間皆物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周易》序卦傳)
2.人受其中以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左傳》成公十三年)
3.所見所用、無非事也、「耳之所聞、目之所見、無非物也」(《朱子語類》巻十八・大學)
4.制器利用、「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周易》繫辭上)、「利用」は《周易》に頻出。
5.以費知隠、「君子之道費而隱」(《中庸》)「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朱熹《中庸章句》)
6.寂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繋辭上)
7.通幾、「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繋辭下)
8.元會、邵雍《觀物内篇》第九篇。元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元は十二會
9.性情、「性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得已動未動」(《朱子語類》巻五)。
10.好惡、觀測者の好惡ではなく、物どうしの好惡であろう。
11.宥密、「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毛詩》周頌、昊天有成命)
12.合外内、物と己を合わすこと。「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中庸》)
13.貫一多「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
14.神明、「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繋辭下)。「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荘子》天下)。「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同、郭象中)。「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爲神、反而歸者爲鬼。其實一物而也」。(朱子《中庸章句》)
15.萬曆年間、利瑪竇が萬曆帝に會ったのは、一六〇一年(萬曆二十九年)。
16.智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韓非子》孤憤)。
17.宰理、「以主宰謂之帝」(《伊川易傳》巻一・乾)「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箇理、理外別有箇心」(《朱子語録》巻一理氣上)
18.類萬物、前掲「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繋辭下)。
19.引觸、「引而伸之、觸類而長、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繋辭上)。
20.研極、「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周易》繋辭上)
21.通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周易》繋辭上)。
22.昭昜汁洽、「(大歲)在癸曰昭陽」、「(大歲)在未曰協洽」(《爾雅》釋天)、癸未は一六四三年。
23.日至箕三、「日至」は冬至か夏至を指す。箕(射手座の西部)には四つの星があるので、三番目の星であろう。『宋書』律暦志に「立秋」の「昏中星」が「箕三」とある。「昏中星」とは日の入りのときに子午線上に南中する星のこと。冬至の夜明け前に、ちょうど射手座に太陽がくるので、ここは「日は箕三に至る」と讀み、「日の出が箕三にある」の意味と解する。つまり冬至のころである。
【作者簡介】
方以智,西元1611年—1671年,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字密之,號鹿起,桐城(今屬安徽)人。自幼聰慧,喜愛讀書,精通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詩風高涼蒼鬱,怨而不怒,多為傷時感事之作,如《獨往》、《聞雁》等詩。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在翰林院任職。他是明末復社的領袖之一,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逃至南方,受閹黨迫害。南明政權建立後,被任命為經筵講官,後被太監王坤誣劾免職,從此無心仕途。明亡後,削髮為僧,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浮雪山愚者、愚者大師,人稱藥地和尚。據說,以智浮沈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社天地會的發展。著有文學作品集《浮山全集》,科學著作《物理小識》、《東西均》、《通雅》、《藥地炮莊》、《易余》、《性故》、《一貫問答》、《博依集》等。。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識》,是百科全書式的專著,被譽為「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百科全書派」大學者。
方以智與侯方域、陳貞慧、冒襄,合稱明季四公子。
《物理小識》,是方以智的作品,是一部科學知識資料的類編,收集明朝以前的一些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哲學、藝術等作品,選錄了古代至明代後期關於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與傳說。首次記述隔聲和建造隔聲房的方法。論証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崇禎癸未(1643年)初稿始成,這時李自成軍隊攻陷北京,方以智急忙逃出北京,未及校訂。該書原附於《通雅》之後,
由次子方中通和以智學生揭暄校訂而成。今存有康熙三年(1664年)宛平于藻廬陵刻本。
【延伸閱讀】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
錢穆〈序〉
晚明諸遺老之在清初立節制行之高潔,成學著書之精嚴,影響清代兩百六十年,迄今弗衰。惟方以智密之著書雖流傳,而行事隱晦不彰,關心諸遺老史跡者,每以為憾。蓋密之入清以來,即披薙為僧。不如夏峰青主輩雖曰高尚其事,遁匿終身,要是在士林冠帶之列。其為學亦不出性理經史,雖亦蹊徑各別,而承先啟後,固同在學術大傳統之下。密之則藏身方外,學思言行,不能無殊,軌途既隔,傳述遂寡。志猶合而道則乖,所以有顯晦之相歧也。
及門余君英時,發憤有作,為《密之晚節考》,於密之披薙後生涯,博稽廣搜,備引同時各家詩文,旁涉雜史、方志、寺院碑碣、禪門掌故,下逮近代諸家所考索,一鱗片爪精思密會,排比既詳,條貫秩然。
余英時〈自序〉
明清之際,桐城方密之以智才思照耀一世,然身後品藻則已屢經改易。當乾隆之世,漢學鼎盛,四庫館臣極稱許《通雅》,所重者顯在其考證,此第一期也。密之早年治學,博雅所及,兼通物理,與並世耶穌會諸子頗上下其議論。「五四」以來,遠西郯子見重於中土,言密之者率多推其為近世科學與音韻學之先驅,此第二期也。洎乎最近,學風再變,思想與社會之關係最受治史者注目。密之少負澄清天下之志,接武東林,主盟復社,言思所涉,遍及當時社會問題之各方面,則宜乎今人之特有愛於密之者轉在其為一時代之先覺矣。此第三期也。然當密之生前,其自期果何如乎?同時流輩之視密之又何如乎?就史學立場言,此皆最先當知之事也。密之〈史斷〉篇嘗云:「尚論古今,貴有古今之識。考究家或失則拘,多不能持論,論盡其變。然不考究,何以審其時勢,以要其生平?」故未詳密之一生遭際而暢論其學術,其事終為有憾。不幸密之事跡在晚明諸遺老中最為隱晦,三百年來不僅無人譜其生平,即欲求一翔實可信之傳記亦渺不可得。唯余考密之晚節尚別有一重困難而為通常考證之所無者,即隱語系統之破解是已。以隱語傳心曲,其風莫盛於明末清初。蓋易代之際極多可歌可泣之事,勝國遺民既不忍隱沒其實,又不敢直道其事,方中履所謂「諱忌而不敢語,語焉而不敢詳」者,是也。物不得其平而又不能鳴,其聲迴盪曲折,於是隱語之系統出焉。錢牧齋、吳梅村之詩向來號稱難解,其故在此。
《方以智晚節考》作者簡介
余英時
原籍中國安徽潛山,1930年生於天津市,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1950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國學大師錢穆。1952年,成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1955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以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馳名國際漢學界。
【背景資料】
中國的科學思想
一、中國的傳統科學有什麼特徵/特點/特殊性質/特別之處?
1. 在目的方面
中國的傳統科學,最終目的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包括:解決「人」面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和如何方便「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中國傳統以「氣」為主的「宇宙發生論」(解釋宇宙如何出現的理論),以「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凝為地」(《幼學瓊林》),便是要解決人面對日升月降等自然現象如何產生的問題。
而大多數傳統科學著作內容都是提供方便人日常生活的實用知識,如明朝的《天工開物》主要講述農業、紡織、製造陶器等日常知識;隋朝的《相牛經》教人辨別優或劣的牛、《相馬經》則教人辨別優或劣的馬,等等。
2. 在地位方面
中國傳統科學只擔當輔助整體文化的角色,科學從來沒有獨立的地位。(不是獨立的學科)所以中國沒有純科學學者(專門研究科學的學者),漢朝的王充是士人;宋朝的沈括是政治家;春秋戰國的墨子是周遊列國的思想家。他們雖然都留有古代科學的巨著,但都不是純科學家。
中國也很少純科學的著作(專門研究科學的著作)。例如漢朝王充的《論衡》和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雖然都是古代科學的巨著,但都不是專談科學的書,有關科學的部分散在書中各章節中。王充的《論衡》主要內容是反對當時的迷信思想;沈括的《夢溪筆談》更是一本記敘平生見聞,除科學外,雜文史、美術的筆記。
3. 在表現方式方面
中國傳統科學在表現上,是「整個化在文化中」,科學和整個文化是分不開的。
因為中國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秩序(天)和人文秩序(人)雖有不同,但卻是互相交融的。
傳統科學散諸經典,而較少獨立成書,便是名證。
科學古籍《天工開物》便明確表示:「天工人其代之。」即自然的職能(天工)由人代替完成(人其代之)。
其他科學古籍如《物理小識》和中國的類書(等於現代的百科全書)也是先談到自然,最後總會帶到人事上,反映「天人合一」,人是歸向點。
(科學在文化中的最大影響,是中國科技大傳統與民俗小傳統互相交融,所以中國有時醫卜(醫術和占卜)不分,器技不二,天文與星相(星命和相術)合流。)
4. 在科學方法方面(研究方法)/科學思考特色
i)中國傳統科學較偏重「定性」的科學方法。即不是講求精確的數據分析,而只通過深入的考察事物的表象進行,而總結出事物的規律。
例如,《禮記》記載曾子駁斥「天圓地方」的說法(天空是圓形,陸地則是方形),只從事物表象考察,而非精確數據來反駁:「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讀‘掩’)也。」(若天圓地方,陸地的四個邊陲位置,豈非沒有天空掩蓋了?)
王充《論衡》中提到:「濤之起也,隨月盛衰。」便無提出任何數據分析,便指出潮汐受月形的變化而影響。(也可作下面無完整的邏輯系統「只有結論,省去推論過程」的例子。)
ii)中國傳統科學不重視(無)完整的邏輯系統, (不重視邏輯方法)古代科學書籍都只是條列出事實與現象,但條目之間卻沒有涵蘊任何邏輯關係。有時這些條目更只有結論,沒有推論。(提出問題,便寫出結論,沒有推論的過程)
例如:《墨子.經上篇》、《經下篇》都有許多條目,每條列舉同一類事實或現象,但條目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
iii)關聯式的思考
中國傳統科學也常運用「關聯式的思考」(關聯感應:事物間存在某些關係,而互相影響)得出結論,關聯式的思考包括應用直覺、類比推論及想像。
例如,《易經》初九這爻,作者便是運用想像力,而得出「潛龍勿用」的結論。(想像力)
《列子》杞人憂天的故事,提出「天積氣耳」。(沒有形質,只是一團虛空的氣),沒有推論,便是高度地運用了創造性的想像力。(想像力)
(“類比推論”例子見iv)
iv)極多使用「類比推論」的論證方法。譬喻是其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 類比推論:由甲和乙事物或命題間的某項類似性,推論出甲是乙。例子:人有手,猴子有手,所以人是猴子。因此而得出的結論只是概然性(即有可能錯),而非必然性(即不是百分百正確)。)
例如,沈括《夢溪筆談》提出「月本無光」(月亮不是自己發光),但並無任何舉證,只用一個譬喻來論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由太陽光反射而發光)。
《尚書》中提到「地動說」,指「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這個結論也只用譬如來論述:「譬如人在大舟中......舟行而人不覺。」
5. 自然觀
中國傳統的自然觀(科學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與人事融為一體,互相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自然厚生,但如干涉自然太過,會受到自然界報復。
例如,《春秋繁露》中說,天和人都有陰陽,人的陰氣起,天之陰氣亦起;天之陰氣起,人之陰氣亦起。
二、中國傳統古籍有何特徵?
1) 沒有邏輯系統
2) 極常用「類比推論」的論證方法
3) 多用「關聯式的思考」作理論推論
三、 中國和西方的科學有何異同?
比較項目
|
中國科學
|
西方科學
|
自然觀/科學觀
|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和人是互相影響。在科技上強調工具的改良,而補天之不足。但這種輔助不能太過,避免反招自然的報復。
|
古希臘及基督教影響的自然觀,天是完美的,天和人是隔離的。要詮釋完美的世界以肯定上帝,便要用精確的數學,因而發展出講求精確的科學。
|
科學方法
|
定性方法,強調對事物表象的考察,從而總結出事物內在的規律,因而較多使用類比推論。
|
定量方法,強調透過精確的數據和圖象分析,理出事物的規律,因而較多使用演繹等嚴密邏輯方法。
|
目的
|
學以解決「人」的問題為最終目的,包括解決「人」面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和如何方便「人」的日常生活。
|
古代科學觀認為,精確的科學最終目的為肯定完美的上帝,更進而肯定個人。近代科學更
強調「為科學而科學」的知性目的。
|
研究科學情況
|
少專門科學著作及純科學學者。
|
較多專門的科學著作及純科學學者。
|
思想方式
|
關聯感應式的思考方式,包括應用直覺、類比推論及想像
|
嚴謹的邏輯思維,如《歐氏幾何原本》由幾個界定精確的定義及公理,邏輯地推理出整套理論。
|
四、中國文化怎樣障礙科學發展?/中國為什麼發展不出現代的科學?
中國文化中有一些因素是障礙科學的發展,現分述如下:
1. 「安分守己」的民族性
中國人過分「安分守己」的民族性為中國科學不發達的原因之一。試問:一個甘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民族,哪還會費神思考自然科學中艱深的問題呢?
2. 「不求甚解」的治學態度
中國人向來的治學態度都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這是精確計算的大敵。而良好建全的科學,正需要精確計算。
3. 學者鄙夷體力勞動
真正的科學需要親身去驗證、觀察、計算、分析及總結。而不是只止於思想上(精神上)的推理或玄想。中國學者不肯用手,鄙夷體力勞動,中國科學那有發達起來之理?
4. 缺乏重理智的特性
中國思想家對一切事物的觀察都以這些事物對人的關係為基礎,看它們有無道德上的應用價值,有無藝術價值,是否富於詩意。然而卻缺乏重理智的特性。因此無法概括並簡化各種科學原則,並由此求出這些科學的道理。平添了中國科學發展的重重障礙。
5. 直覺為主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重視直覺或以直覺或以直覺為主的文化。所謂「直覺」,就是經驗上的頓悟,經驗上的靈感。這絕非獲得科學的正確方法。此外,直覺不是人人所能,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才有。加上這些直覺不能一代傳一代。沒有累積的經驗,科學絕不能發展。而且,要發展科學,也絕不是靠幾個傑出的人才就可以完成的。
6. 重實踐,輕理論
中國人只抱有重實踐而輕理論的精神,因而對科學的態度只停留於欣賞,絕對沒有「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在我們中國人眼裏,自然科學的價值只是因為它們能夠產生實際的用途。這些都不是純粹的科學。中國古代的科技既然不是從純粹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們無論如何偉大,也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7. 求安定的政治觀
中國歷朝的統治者,從來都將「維持國家安定」視為首位,關注的是加強國家「大治」的知識,離開此目標的任何知識都是次要的。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查問地球究竟繞日而行,或太陽繞地球而行,都是無關痛癢的事。因此,自然科學沒有發展的政治環境。
8. 隱惡揚善的道德觀
科學的準則是「是甚麼說甚麼」,沒有這個準則,真正的科學永遠建造不起來,更談不上發展。然而,中國文化向來都是不重視「是甚麼就說甚麼」的原則,對一切事實抱有「隱惡揚善」的保留態度,更常為了道德與感情或利害關係,忽視或篡改事實。我們中國沒有這個條件,自然沒有發展科學的可能。
9. 消極制約的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所強調的思維方式,是消極制約的,而且欠缺精密的系統訓練。任何思想的空間,都是以人生日用為目的,以實用為止境。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中國科學呈現一種自我調節式的緩慢漸進狀態,難於發展。
10. 天人合一的科學觀(自然觀)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影響下,中國人普遍認為不能過分干涉自然,免遭自然報復,於是擔心器械的創造是過分干涉自然的表現,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莊子》便明確表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在這種思想下,自然不會著力於科學這種「機事」上的發明和研究。總括來說,中國的文化障礙了科學的發展,令原先比希臘更早地起了頭的科學發明,無從落地生根。
五、如何使中國人培養起進步的科學思想?
世界上很多科學發明是我們中國起頭的,然而卻得不到延續。為什麼呢?中外的學者們已經找出了很多原因。但是只知「己過」是不夠的,我們還須針對自己的「過」作出改善。現歸納出如何使中國人培養起進步的科學思想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應該從「改善自我」開始,它們包括:
1. 思考時多發揮理智,而少囿於道德氣氛之內。因為敏銳深刻的理智是研究、發展科學的基本才具。
2. 少問一些:「這有甚麼用處?」的問題,多問:「這很有趣呀!為甚麼會這樣呢?」的問題,因為這可以把我們研究一種東西時的焦點,由「用途」移向「這東西本身的趣味」,而「興趣」正是研究任何科學所必須的原動力。
3. 研究或探討任何事物時,不再朝「實用或藝術價值」為目的,而以能從探討中養成一些研究科學的精神為依歸。例如:我們學幾何學,不是為了任何的實際用途,而想發展抽象思想、推理思維,並訓練心智,使能正確而活潑地思考,從而培養出健全的科學精神。
4. 積極地、刻意地使自己的腦袋培養出有系統的、精密的思想。怎麼辦呢?不要再信賴官覺的印象或無從根據的直覺,而要以「正確的知識不但需要正確地運用理性,同時也牽涉到官覺的正確運用;科學的進步則同時仰賴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代之。
第二步是「改革社會(包括制度及風氣等等)」,它們包括:
1. 自然科學的正確教學內容,應該以培養青年人擁有研究科學的才具(基本功)為主,而以「學習內容應付實際用途」為副。
2. 中國政府或其他有心之士應該停止或改變中國人尚功利的風尚。多公開研究科學的方法,致力推動自然科學的成就。在學術層面上,鼓勵學術交流;此外,政府亦應預留研究所之發展經費,協助發展科學。
3. 朝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採民主、公平競爭方式取代亞細亞官僚制度,泯滅貪污、腐敗的人治管理架構。
總括來說,通過「改善自我」和「改革社會」兩方面是可以培養起進步的科學思想的。
摘要 SUMMARY
中國傳統(古代)科學的特徵
1. (最終)目的:解決「人」的問題。「人」的問題主要有二:
1)方便「人」的日常生活
2)解決「人」面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例如:1)中國傳統的「宇宙發生論」,便是為人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環境提供解釋。
2)古代科學著作大都教人生活的實用知識,如《天工開物》
、《相
牛經》、《相馬經》。
2. 地位:輔助整體文化,無獨立地位。
所以:1)中國沒有純科學學者
例子:漢朝王充(士人)
宋朝沈括(政治家)
春秋戰國墨子(思想家)
2)中國沒有純科學著作
例子:漢朝王充的《論衡》:主旨是反迷信
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
:主旨記敘平生見聞,內容雜以文史、美術
3. 表現:因為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科學是化在整個文化中。
例如:1)《天工開物》:「天工人其代之。」
2)類書和其他科學古書,如《物理小識》內容都先講自然,最後總會帶到人事。
3)傳統科學散諸經典,而較少獨立成書。
4. 科學方法/思想特色:
1)「定性」的科學方法(透過表象考察,而非精確數據,得出結論)
例子:1) 《禮記》反駁「天圓地方」
2)《論衡》提出「潮汐受月形變化的影響」
2)無邏輯系統,沒有推論過程。
例子:《墨子.經上篇》、《經下篇》
3)多用「關聯式的思考」得出結論(直覺、類比推論及想像)
例子:1) 《易經》初九(想像)
2)《列子》「天積氣耳」(想像)
4)極常多使用類比推論(譬喻)
例子:1) 《夢溪筆談》提出「月本無光」
2)《尚書》中提到「地動說」
5. 自然觀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天人互相影響,此消彼長。
例子:《春秋繁露》
試答下列問題:
1.有人說:「中國古代只有工藝,而無科學。」你同意嗎?/你認為中國有沒有科學呢?
2.你認為中國的科學有沒有出路?可不可以和現代西方為主導的科學互補長短?
3.試以中國「以農為本」的特質和「科舉取人制度」的影響析述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試加以比較,並再舉其他四個引致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
4.有學者說: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非不為耳,實不能也。」但有學者又持相反意見,認為「不為耳,非不能也。」試指出這兩種觀點之不同。這兩種觀點有否支持理據,試各舉兩點。
5.就中國文化的立場,複製人類是否違反道德?試舉出兩點理由支持你的答案。有人認為,科學研究純為知識的探究,不應牽涉道德。對此你有什麼意見?試加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